第4b版: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学校的桌椅不够,大家就从自己家里搬;老师、前来联络的地下党员的三餐没有着落,乡贤、村民、家长就主动送上大米、地瓜、咸菜等。各年级都在祠堂里上课,班与班之间没有隔断,不同班级老师教学声、学生的读书声交织可闻。

除了教书育人、传播革命思想,朱汉膺等人还创办了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既和群众打成一片,又借此机会传播进步思想。

“我们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就教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的村民认字,当他们的‘小先生’。”刘佩香笑着说,学生们自带油灯火,课本是自编的日常生活用语,包含姓名、村名、称谓等词语,以及简单的算术,一个晚上教识三五个字。“我们还给大家讲故事,教唱闽南歌谣,在金门沦陷后唱的是‘月光光,照金门,咱的好所在,竟成别人的田园,日本鬼是豺狼,残酷迫害,家破人亡。’”

以学校为联络站,闽中、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人,如黄国璋、许运伙、何必然等人先后来此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惠安特支书记曾炉也常以教师身份来往于塔头,在学校住宿。

随着革命火种越烧越旺,塔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三征”“反清乡”“迎解放”等革命行动,塔头村也成为晋江沿海一个坚强的革命据点。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塔头中山学校的学生中诞生了38名党员,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事业培育了一批干部。学生中有4人(3名党员)在革命斗争中牺牲,后来都被追认为烈士。”塔头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永进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