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舟萍
“嘿!好球!”看到队友打出的门球一击即中, 家住晋江市罗山街道的81岁林谋磁毫不吝啬地发出了赞美声。
这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的老人,是晋江老年大学门球班班长,也是一位有着20年军龄的退伍老兵,更是一名有着59年党龄的老党员。
不认识老林的人,大家都羡慕他可以颐养天年;而认识老林的人,却直言他“漂泊辗转半生,并不容易”。
超期服役 守卫家园
这半生漂泊,要从62年前的入伍当兵说起。
1959年3月,年仅19岁的林谋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因为表现突出,1962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于当年如何入党,老林用了8个字概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话并不夸张,当时的台海,正处于异常紧张时期,不时有炮弹从金门飞来,很多沿海的居民纷纷搬离家园。
但在紧张局势面前,年轻的老林并没有退却。本该在1962年退伍的他,毅然选择了继续服役。1964年5月,他被调往条件更为艰苦的围头守备部队。一到围头,他便与6名战友一起驻守一个名为五杆头的小岛。
这是一个三面环海仅有一条小路连接陆地的岛屿,没有电,也没有淡水。“我们六七个人每天轮流挑水到岛上。”老林回忆,当时没有条件建设营房,大家都住在湿冷昏暗的岩石洞里,晚上只能用墨水瓶装煤油照明。
这样的苦日子,老林和战友们坚持了两年半。直到局势稍稍缓和的1965年,他才回到围头村。
1966年元月,已经超期服役了4年他退伍了。25岁未婚的他,当时已是家乡的“大龄青年”,家人也开始为他张罗婚事。
不过,老林并未着急,而是选择再次入伍。“当时国家要建设西南地区,号召大家‘到三线去 建设贵州’,我就决定响应国家号召,到了贵州的盘县(现称盘江)了。”老林说。
服从命令 走南闯北
“2017年,我们战友几十人又到盘县聚会了一次。现在发展很是不错,但在当时,那里是中国最穷最苦的地方之一。”林谋磁回忆,他当时从厦门出发,到鹰潭、云南转车,花了三天两夜时间,才到贵州盘县,成为一名工程兵。
“到了贵州后,我才理解书中描述贵州的那句‘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是什么意思。”盘江气候潮湿,自然条件恶劣,住在山里的工程兵们只能打山洞当住所,遇到雨季时,衣服洗上三天还能拧出水来!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让老林退缩。1967年,老林回老家成婚后,再度返回贵州继续服役。1974年,比他小4岁的妻子郭丽玲带着大儿子林建阳到贵州随军。“当时非常不适应,吃、住都不习惯。部队偶尔发上几条冻带鱼,全家就像过年一样,可以开心好几天。”坐在老林身边的妻子笑着回忆。
在贵州服役了10年后,1976年元月,老林所在部队完成了在贵州的任务,调转到辽宁铁岭。
闽南地处东南,很多人不耐寒,所以一到东北,妻子就向东北军嫂们学习烧炕取暖,以便在零下低温里抵御寒冬。其间,因为老二和老三陆续出生,为了让老林安心工作,妻子郭丽玲还让自己的母亲远赴辽宁帮忙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
1979年9月,老林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沙县贮木场管理区任党支部书记。直到1992年,因为家中90多岁的老父亲需要人照顾,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的老林才硬着头皮,向上级申请调到了罗山街道(当时为罗山镇)工作,直至退休。
从潮湿的西南到冷冽的东北,再到闽西北山区。说起几十年的异乡漂泊,老林并不后悔。
这位老党员掷地有声地说,“我入党的时候就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一颗党的螺丝钉,党组织把我放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不为己、不为名、不为利,忠心耿耿听党指挥。”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