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13年来,身为义工、敬老院院长的吴秀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不断探索敬老院管理的新模式。她根据老人不同的饮食爱好和生活习惯,变着花样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丰盛的三餐,尽量让老人吃好;她把每位入住敬老院的老人的生日都牢记心中,每当老人生日,她都会细心为他们举办一场温馨的家庭式生日聚会;老人生病是经常有的事情,她也会为他们寻医问药、送饭喂药,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退休二十几年的吴秀梨,本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她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依然在为这个村子尽心尽力。

洪水平:领头雁的初心与使命

提起围头村,更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吴秀梨的儿子——围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水平。大家都说洪水平有“水平”,确实,这些年他用一己之力,在践行一名党员初心本色的同时,让围头村站上了“海峡第一村”的新台阶。

1961年,洪水平出生在围头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爷爷常年侨居菲律宾,后因病早逝。奶奶一个人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5个子女拉扯大。父母和两个叔叔都是在炮火纷飞中立过三等功的优秀共产党员,“全家兵”的红色基因和家教,成为他心底抹不去的情怀。

1988年,27岁的洪水平接过围头民兵哨长的担子。“从小就有胎教嘛,我妈妈怀我8个月,还持枪打靶,练枪练得勤。”洪水平打趣说,为了跟随父母的红色脚印,1989年,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立下“军令状”,要为家乡,把落后的民兵哨所变成模范哨所。

1988年至2003年间,洪水平担任围头民兵哨所哨长,因表现突出,获得多个殊荣。后来,自主创业的他,一直保持着当民兵的认真劲头。他相信,为人做事以诚取胜,诚信也使他淘到了“第一桶金”。生意做得红火时,村民们选他为村委会主任。他权衡再三,特别是想到父母的耳提面命,觉得身为党员有责任为村里尽力。将生意交给女儿洪万亚后,洪水平就全身心扑在村子里,为村子谋求繁荣发展。他的选择也得到家人的支持,洪万亚辞掉铁饭碗帮他打理企业,本是家庭主妇的妻子也参与了企业管理,让他专心致志做村务工作。吴秀梨更是多次嘱咐他:“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一心对老百姓好,‘炮战精神不能丢’。”

“出生在这片红色的土地和光荣的‘全家兵’家庭,身为一名党员,又是一名人大代表,我要时刻率先垂范,冲锋在前。”洪水平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6年,“莫兰蒂”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让围头村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母亲吴秀梨不顾台风夜熬夜的辛劳,第二天一早又迅速赶往敬老院查看转移对象的食宿。而坚守村党群服务中心30小时的洪水平,接到妻子电话得知家中一片狼藉,经营的养殖场损失60多万元。洪水平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匆匆挂断电话,马上为安置点送去早餐。

“从民兵哨长到营长我做了18年,从村主任到支部书记我又做了15年,一路走来,我一直谨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言行举止都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洪水平说。

洪万亚:继承优秀家风

传承红色基因

如果说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一生对党的事业可以用“奉献”总结的话,在洪万亚和堂妹洪观观看来,父亲这一辈则更多的是“坚守”,而她们这一代,要做的就是传承。

“其实父亲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果他愿意,家里的企业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洪万亚说,面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围头的父亲,她的心里只有理解和尊敬。

小时候,洪万亚经常会听父亲讲爷爷奶奶年轻时战斗的故事;长大后,又耳濡目染父亲为了围头村的发展常常忙到半夜,看着围头村变得一天比一天好。“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有机会入党了,但那个时候还比较贪玩,错过了。”洪万亚说,一直到毕业后,父亲为了全身心投入村庄发展,她被赶鸭子上架接手了父亲的生意,在不断的磨炼成长中,看到奶奶和父亲作为一名党员为村庄发展不遗余力,才感受到这个红色家庭的党性,传承好家族红色基因的念头油然而生。

2019年,洪万亚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经常出现在围头村的各项活动中。重阳节、春节等节日,陪着奶奶到敬老院帮忙,给老人们送鲍鱼加菜;村主题党日和各级参观活动,帮着父亲安排流程和后勤工作。

日前,围头村成立全省首支村级保护海上野生动物志愿队,洪万亚也在村里忙着招呼各路的摄影爱好者和媒体朋友。“我虽然不是村里的工作人员,但如今我也是一名党员,希望能为围头村做一些贡献。”洪万亚笑着说,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能够时刻谨记党的教育,将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

一家三代党员,在不同时代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用奉献、坚守、忠诚、奋斗、努力传递着共产党员的精神,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一个普通家庭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