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一些机构以提供“解债服务”为名,通过收取咨询费、服务费、保证金等方式吸收资金,存在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风险隐患,严重损害债权人、债务人的财产权益。就此,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于日前发布关于警惕以“债事服务”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提示显示,以“债事服务”名义进行非法集资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其一,打着“债事咨询”“化解债务”旗号。所谓债事服务机构宣称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搭建服务平台,承诺收取咨询服务费、履约保证金后,通过以物抵债、现金分期等方式实现债权、代偿债务。此类机构并不审查债权债务关系真实性,也不采取任何解债措施,本质上是以解债之名行集资之实。
其二,承诺高额回报。宣扬低风险、高收益,谎称缴纳解债金额30%~60%的费用后,即可获得全额甚至明显高于债权的现金或实物回报。此类机构并无实质经营活动和收益,所谓抵债物品价格虚高,完全靠拆东墙补西墙维系,资金运转不可持续。
其三,大肆宣传造势。此类机构以“具有央企、国企背景”“提供等额资产保障”为噱头,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虚假宣传。有的还设置层级奖励制度,诱使公众投资加盟并发展人员加入,甚至设立仿冒银行的经营网点误导公众,快速扩张吸收资金规模。
风险提示表示,此类机构运作模式违背市场基本规律,资金链极易断裂,一旦出现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务必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债权债务纠纷,防止上当受骗。如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延伸阅读
注意三点
远离非法集资
所谓的债事服务机构提供“债事服务”,本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非法集资“庞氏骗局”。在此,特别提醒公众注意以下事项:
金融必持牌经营并纳入监管。从事投融资等金融活动应当取得金融业务许可证。非金融持牌机构不得从事投融资等金融业务。
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非法集资人和协助人应当承担有关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依法处理债权债务纠纷。请广大债权人、债务人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合法方式来解决债权债务纠纷,不受所谓的解债机构蛊惑,不为高额回报所诱惑,不向所谓的解债机构缴纳服务费或保证金,防止二次受损。
参与非法集资损失自担。根据2021年5月1日起实施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规定,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