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伟强
晋江市内坑镇黎山村下辖前山、张坑两个自然村,系革命老区基点村,曾是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所在地。为了纪念村里革命烈士张克黎,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黎山乡人民政府。随体制改革,辖区几经变化,但“黎山”二字一直保留至今。
一个以烈士名字为村名的村庄,其间必有一段“红色”故事。
张克黎(1926—1949年)是福建省晋江县内坑乡黎山村前山自然村人。1926年7月,张克黎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7月,22岁的张克黎参加了革命斗争,时为中共晋南同(晋江、南安、同安)游击队队员,参加了晋南同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反“清剿”斗争。1949年年初,晋南同游击队编入闽粤赣边区纵队,张克黎时为闽南第二支队第三大队队员,内坑地区地下组织通讯员。1949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为保护南逃通道,派护路交警部队“清剿”晋南(晋江、南安)游击根据地。闽粤赣边区纵队晋南同游击队发起反击作战,张克黎参加了这场战斗,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在内坑东宅攻打国民党交警部队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3岁。目前,张克黎安葬在晋江内坑革命烈士纪念碑。
近日,在黎山村老党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黎山前山自然村,眼前的一座五间张、双护厝的闽南古大厝就是革命烈士张克黎的故居。记者发现,大门两侧的砖雕很是精美,房屋整体结构还比较完整。“当时,张克黎的家庭条件算是很好的,但他舍弃物质享受,为了国家和人民而去战斗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黎山村委会主任张成立对记者说道。
黎山村委会原主任张文转回忆说,20年前,听村里革命先辈介绍,烈士张克黎是为了保护村民和地下党组织的安全才不幸牺牲的。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为纪念他,将村名取为“黎山”,希望能够将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无数像张克黎一样为革命付出的爱国人士永远留在史册中,留在民众心中。
据介绍,黎山村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中共泉州县委中心旧址,泉州县委第一任书记许集美就于1946年至1948年在黎山村进行地下工作。
张成立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黎山村只是一个只有500多人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全村常住人口2485人,党员65人,村容村貌、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拖鞋产业为村主导产业,全村有100多家拖鞋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拖鞋产业链。其中,“室内篮球场”“医养结合护理院”成为黎山村的两张新名片。
近两年,黎山村被定为福建省委政法委平安乡村创建积分制试点村、泉州市乡村振兴试点村、晋江市垃圾分类试点村及“海丝先锋”评星定级为“四星”党支部。如今的黎山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切,正是张克黎等革命先烈为之献身的革命理想,如今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