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春
近来,在晋江东石镇塔头刘村,建在斑驳宗祠里的村革命斗争陈列馆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80多年前,这里是懵懂孩童求学的中山学校,也是地下党人活动的秘密交通站。
《晋江市志》卷四十一人物传《刘基固》篇有载:“民国38年(1949)5月2日(农历四月初五),保安队头目朱文良带领保安队和警察400多人,兵分两路,直扑塔头村,妄图一举铲平塔头革命据点。”塔头“万人反清乡”斗争由此打响。
彼时的塔头,就是如今的塔头刘村,是晋江市第一批革命老区村。
回望:
塔头地下革命据点的建立
在研究党史30多年、参与编撰《晋江市志》的原中共晋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文敬看来,塔头革命据点之所以被称为“晋江小延安”,是因为不仅有中共党员朱汉膺、何邦基、曾炉、李刚等前来播下革命火种,还有闽中、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人如黄国璋、许运伙、何必然、苏棠影等先后来此开展革命活动,并培育了一批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时间拨回到1936年。地下党人朱汉膺、何邦基先后转移到晋江塔头,在塔头及周边一带继续传播革命火种,并与晋(江)南(安)县委接上关系。
塔头是晋江沿海一个贫穷渔村,在年复一年的“征兵、征粮、征税”压迫下,村民难以度日,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深恶痛绝,对革命活动十分拥护。在村民的支持下,朱汉膺以塔头中山学校校长的身份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35年,中共南安金淘区委委员李刚从南安转移到晋江,开辟新的地区。由于中共晋南党组织遭受破坏,李刚难以开展工作。1936年,他来到塔头,在朱汉膺的帮助下,与晋南县委接上关系,并被推选为晋南县委委员。同时,李刚与惠安和晋江沿海一些失散的党组织和群众也接上了关系。
据《李刚传略》记载,李刚来到中山学校后,于1937年1月在塔头亲自主持建立了党支部(也有史料称此为塔头临时党支部)。
后来,李刚继续在晋、南、惠、泉一带工作,先后任中共闽中工委委员、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等职。泉州地区党组织从濒于被摧毁的处境中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
不只李刚通过塔头这一交通联络站找到了党组织,不少闽中、泉州、晋江地区的革命领导人也在这里与上级取得了联系。
1937年4月,闽中工委派委员黄国璋到香港向中共中央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汇报工作。黄国璋来到塔头,通过朱汉膺联系上李刚。在晋南县委和厦门中心市委帮助下,黄国璋顺利完成任务,并带回“联蒋抗日”的指示。
在菲律宾加入共产党的许运伙,回国后在家乡晋江吕宅和上海都找不到党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许运伙来到塔头,通过朱汉膺介绍,认识了李刚。同年秋,经李刚介绍,许运伙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革命斗争。1938年8月,泉州中心县委成立,李刚任书记,许运伙是委员之一。
中共惠安特支书记曾炉也常以教师身份来到塔头,在学校住宿。群众基础好、革命活动活跃的塔头村,成为晋(江)南(安)地区重要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和红色革命基点村。
传播:
点燃沿海一带革命星火
今年92岁的老党员、离休干部刘佩香回忆,在党的领导下,塔头党支部创办了夜校和妇女识字班,向学生、青年和群众进行革命教育。刘佩香也是在塔头中山学校就读时,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中共晋江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的《沿海风云》有载,以塔头为据点,李刚、施赣生、朱汉膺、许运伙等人还对塔头及周边学校的学生和青年进行抗日救国和革命理想的宣传教育。李刚在塔头亲自编写了“抗日基本认识”15题,印成小册子,宣传中共抗日十大纲领等;何邦基讲外国小说《罗宾汉》中反抗压迫的故事;许运伙讲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敌的故事,讲共产党人为人民谋福利的道理。他们启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向往革命的进步思想。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