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小记者_苏静怡 黄坤达 黄元园 文图
本报讯 芳华四月,春暖花开,正值探春的好时节。近日,晋江安海西安小学小记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梧林传统村落参观采风。
走过聚宝河,路过五层厝,小记者们转到了旅菲华侨蔡德卫的宅邸。让人惊奇的是,榕树竟在大厝中生根发芽、盘根纵立,呈现出特殊的“榕门”。再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小记者们走到枪楼,欣赏那各具特色的窗花,了解枪楼的来历。原来,以往的梧林几乎家家是侨眷,为保护眷亲,华侨出资建起了三层高的枪楼。如今,枪楼还在村中立着,罗马式的建筑,看得出曾经的繁华。
“在梧林,人们可以见到三栋外表粗陋的洋楼,他们的主人都是当年的旅外侨领,在回乡盖大厝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为支持国人抗日,他们毅然停止建设,把余下的钱捐给国家支持抗日,因此留下了这几座彪炳青史的‘烂尾楼’。”讲解员小蔡在介绍洋楼时,颇有几分自豪感。
最后,我们走进侨批馆,一张张薄纸挂在墙上,承载着在海外奋斗的华侨的情感寄托。他们将钱款连同书信寄回家乡,催生了“信汇合”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信张与桌椅让人静下心来,回忆着种种爱国事迹,心中萌发报效祖国的意志!
一片田园风光中,静静矗立着寓意丰富的烧塔仔、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大厝、浓浓南洋风的番仔楼。岁月带给古建筑的,除了斑驳的印记,更多的是厚重的历史。用手抚过那一砖一瓦,我们领略着海外华侨的一颗颗炽热的赤子之心!
小记者黄卓妍
这里是华侨的家乡,更是华侨们难以割舍的乡恋,它也饱含着华侨们沉甸甸的爱国情意。
小记者潘雅芳
一个小小的传统村落,却饱含着华侨对祖国的无限爱意。他们的付出,为今日富强的祖国创造了希望。感谢他们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小记者邱奕杭
指导老师_陈艺璇 尤美丽 许慧芳
指导记者_张之杰
小记者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