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b版:文体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1版)

经过教育和考察,塔头党支部先后发展培养了刘偶才、刘乾隆、刘廷都、刘基固等一批青年骨干党员,并派党员到周边村庄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初步形成一个较严密的组织网络。《晋江党史资料》收录的《塔头刘村的革命斗争》一文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9月,塔头支部在石菌、伍堡、柯坑、潘径、前埔等9个自然村直接发展14位党员,其中在石菌建立党支部并帮助伍堡、潘径建立党小组,在11个村庄中发展17位游击队员。

作为晋江沿海革命活动中心,不少重要会议、党员干部学习和培训也在塔头开展。综合史料记载,1947年11月,泉州中心县委在黄国璋直接领导下,在晋江英林埔顶寮洪肇服家(后更正为洪祖正家)和塔头刘益顺家召开泉州党组织的干部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执行“八·二八”指示,确定接下来的斗争任务。

本次会议采取集中和分散结合的方式,从当年11月开到次年1月,重新审查了干部、划分了区域等。这次会议也成为泉州地区革命斗争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重要转折,对推进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抗争:

“万人反清乡”共10人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塔头党支部又动员党员群众先后掀起了反“三征”等武装斗争。其中,“万人反清乡”战斗在泉州地区影响较大,是党领导下的一次大规模群众性武装斗争,充分显示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场斗争发生在1949年。这年的5月1日(农历四月初四),是塔头村一年一度的“皇后妈生日”,村里要演戏“酬神”,家家户户也会宴请亲友。塔头党支部借此机会开展反“三征”和武装斗争宣传。外出工作的地下党员纷纷回村,邻近石菌、英林、柯坑、伍堡等地的一些地下党同志也来了。

村里虽然热闹,但运伙区委委员刘基固、塔头支部书记刘维长、武工队长刘丕鸿等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塔头党支部分析,敌人很可能借此机会前来“清乡”。

为了保护群众安全,塔头党支部组织了50多人站岗放哨、夜间巡逻,并向前来参加宣传的地下党同志通报信息,研究应对策略。

不出所料,第二天黎明时分,晋江县自卫大队第一中队中队长朱文良率队从安海出发进犯塔头,进行“清乡”。塔头支部获知消息后,迅速集中党员和群众武装撤至村外,占据有利地形,展开反“清乡”斗争。

敌军进犯后,抢先占领了村北的印山制高点,利用山上原筑的炮台、战壕,架起3挺机枪向群众密集处扫射。面对敌人的暴行,群众义愤填膺,喊打声震撼山野。各村党员也分头发动附近村庄群众打起锣、出“家私”,前来支援战斗。同时,泉州中心县委也下达了紧急指示,要求各区武装全面出击,支援塔头反“清乡”斗争。

土枪、棍棒、卡宾枪、冲锋枪……大家拿出各种各样的武器、器械,把敌人围困在山头。一名老归侨还送了一袋子弹到前沿阵地。参战者、助威者漫山遍野,多达万人之众。

斗争中,突击队员姚嘉排不幸中弹牺牲,他的头颅还被敌人砍下,悬挂示众。一时间,“为姚嘉排同志报仇”的呼声震撼山野,激起大家更英勇的战斗。后方群众也自发组织支援,把茶水、糕点送到阵地,鼓励作战人员。

在武装人员、群众围困下,敌人放弃了印山制高点,就近抢占了塔头孙村孙天化的楼房继续抵抗,并派人乔装成泥瓦匠逃回安海求援。战斗持续到晚上,从安海、东石赶来的敌人骗取了入村口令,一路枪杀村民、党员,协助被围敌人突围逃跑。

这次斗争中,7名党员、群众牺牲,8人被抓走(其中3人后来被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牺牲的这10人都被追认为烈士。

塔头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永进介绍,受革命思想滋养,抗日战争时期,塔头村有22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塔头有16人入党。这不仅为抗日救亡、革命斗争输送了一名名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一批扎根基层、不畏艰难、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