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不回家,除了他的革命理想,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我知道他心里是非常想我们的。”说到这,沈老太太又一次抹了眼泪。
50年间:
投身国家设备安装事业
“虽然我没有见过大舅,但是大舅的抗日故事和革命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也影响着全家人。”张志强说。
张志强1970年就加入福建省建筑安装行业、1986年光荣加入党组织。他从学徒做起,3年出师,电焊、气焊、氩弧焊、等离子切割及焊接原理、焊接技术、焊接管理样样精通;几十年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焊工一直干到高级工程师,足迹遍及省内外各地,还多次走出国门到海外从事设备安装施工管理工作。
“工作性质决定了我的生活方式一直都是辛苦奔忙。”身为晋江人,张志强的大半辈子却是在福建三明山区度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工业设备安装从业者的施工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住的是竹条棚屋,吃的是干粮冷食。
“干工作就要负责任,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不能辜负单位的信任,更不能丢了烈士后代的脸。”说起往事,张志强的那股激情一直在。
1989年,省大型重点项目三明化工厂三聚氰胺生产线设备从国外引进,张志强所在的公司接下了安装任务。接到命令,作为质量技术负责人的他,简单打包好行李,就和工友们一起住进了项目的库房里。
“工程量巨大不说,安装难度也是空前的。因为整条生产线全进口,按照规范,引进工程必须同时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中国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带领团队,反复翻看说明书,不断探讨,谨慎实验,常常为了一个数据,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
项目前后持续了近两年,参与建设者高峰时达千人。张志强也在项目驻地埋头干了700多个日夜。项目投产后,质量和效益双佳,先后荣获省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闽江杯”优质工程奖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张志强笑称,“我们就是‘和平时期的吉普赛人’,只要哪里有任务,打包上几件衣服就走,这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
退休10年:
以行动诠释党员担当
岁月不居,烈士已远,而精神永存,并一直激励着后来人。
十年前,张志强退休回到了清濛村陪伴老母亲。去年抗疫期间,张志强与村里许多党员志愿者一道,积极投身到抗疫一线,开展抗疫宣传、入户摸排、倡导简办丧事,以及强化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了疫情防控一线“桥头堡”作用。
采访中,陈明明一直退居张志强身后,这位毕业于泉州五中的鲤城女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嫁到张家后,就在漫长的工地迁徙生活中与丈夫相扶相持,她长期从事公司党务管理工作,淑良娴静而又精力充沛,退休后又在省建协安装协会任职,继续发挥余热。
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仿佛已融入张家人的血液中。
张志强的独生女儿张华告诉记者,“小时候,我跟着爸爸妈妈住工地,从小就感受爸爸妈妈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奶奶也经常和我讲舅公的故事。”
家庭氛围的熏陶、先辈精神的滋养,让张华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高中时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1997年,还在读大学的她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舅舅是革命烈士,我母亲虽然不是党员,却与党同岁,我们全家人的党龄也超过了100年,一定是特别的缘分,将我们的家庭与党紧密联结在一起。” 张志强说,“我们一定会将烈士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记者告别时,张志强夫妇执意相送。屋外阳光正好,墙根下那两棵柠檬树绿意葱茏,绿叶间垂下的几颗硕大亮黄的柠檬果,煞是惹眼。
(上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