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池店镇清濛村张志强家——

听八十年前英烈故事 忆五十载青春奉献

张志强(左)沈乌营(中)陈明明(右)合影。 本报记者 曾舟萍 摄

本报记者 钱健铭 曾舟萍

家庭榜单

张志强,71岁,退休,党龄35年 陈明明,71岁,退休,党龄42年 张华,45岁,在职,党龄24年

阳春三月,阳光泼洒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区168号,门檐两边窄窄浅浅的绿化池里,两棵两米多高的柠檬树各立一边,长势甚好。这里是革命烈士沈尔七外甥的家。

“我虽然没有见过大舅,但从小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大舅影响了我家三代人,他也是我母亲心里难以忘怀的骄傲与疼痛。”

今年71岁、党龄35年的张志强,退休前是一家省属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采访当天,他穿了件略显肥大、破旧的天蓝色工装裤,裤脚边有机油斑渍,右膝盖上还破了个小口子。

“这是他十几年前在海南海口施工时就穿的工装裤,他不是刻意穿的,只是穿习惯了。”张志强的妻子陈明明对记者说。她也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和丈夫在同一家企业工作。

80年前:

大舅三次回国,直至牺牲都没进过家门

这段时间,张家迎来了不少媒体记者,最远是从重庆来的,张家开阔而陈设简单的一楼客厅,有时也挤得满满当当。

因为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曾经出过一位在泉州晋江一带闻名遐迩的革命烈士沈尔七。

采访当天,沈尔七的胞妹,也就是张志强的母亲——一位与党同龄的百岁老人沈乌营,又一次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大哥原名叫沈庆炬,出生在1914年,在他16岁那年,家里收到了在菲律宾谋生的父亲的来信,喊大哥去南洋谋生。”

“大哥走的那天,摸着我的头对我说,‘我要去吕宋了,你以后要听阿母的话,多帮忙干活,大哥回家就给你带好吃的’。”

只有9岁的小妹,哭哭啼啼地答应了大哥。没想到,那天的告别,竟是她与大哥见的最后一面。

到马尼拉后,沈尔七当过店员、印刷工人,夜间还为两家店铺记账。在工作间隙,他积极参与菲律宾华侨总工会下属的青工俱乐部活动,接受进步思想。在随后几年里,沈尔七逐渐成长为一名抗日斗士。几年间为执行任务,他三次往返于祖国和菲律宾之间,但竟没能回一次家。1942年5月,在一次对敌战斗中,沈尔七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并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身负重伤,为国殉难,时年仅28岁。

1938年,沈尔七曾给母亲写过一封家书。母亲复信时催促他回家团聚。他又给母亲写了一封言简情深的回信,“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下转4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