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山公园
流水、花海、石窟、山林、瀑布……作为晋江市区最大的自然生态公园,崎山公园可谓名副其实。
在开建前,公园所在地是一座荒山,少有人去闲逛;动工建设后,我一步步见证着,这座公园从无到有、从有到美。2020年5月,我第一次与崎山公园的花海区“见面”,就被眼前的景致吸引。园间流水淙淙,水边芦苇随风飘荡,野趣十足,“桃花谷”及“林水涧”更有世外桃源的风味。
工作人员介绍,崎山公园山林区里,98%以上的原生态植被被保留下来,100亩的裸露山头完成复绿工作,“依山就势、顺势而为”的建设原则,让公园不仅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福地,也成为晋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福音。本报记者 蔡斯洵
占地面积:1400多亩
开工时间:2017年3月
开园时间:2020年10月
晋江崎山公园
占地面积:126亩 明清至民国传统建筑:81栋 级别:晋江首个4A级景区
五店市传统街区
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 动工时间:2018年4月 展览面积:5万平方米
晋江国际会展中心
占地面积:1380亩
开学时间:2018年4月
可容纳学生:4500名
福大晋江科教园
晋江市全民健身中心
对外开放时间:2019年1月1日
占地面积:72.42亩
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9.28万平方米 正式交付:2020年3月 对外开放:2020年10月
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
我见证,晋江新地标
晋江国际会展中心
2021年4月19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阔别”一年的鞋体博会线下展会重磅回归,这一次,它住进了“新家”——晋江国际会展中心。
201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得知,博览大道旁将建设一座大型会展中心。彼时的会展中心选址是一片杂草丛生之地。2018年4月,国际会展中心动工建设,建设期间,我采访过多次,虽然眼前是一片工地,但再看效果图,心里开始有些期待:项目一竣工,马上要来做个报道。2020年4月,项目基本竣工,“丑小鸭”终于变成“白天鹅”。这座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倪阳设计的会展中心“初出茅庐”,便惊艳了世人。
如今,作为晋江城区西大门的“形象大使”,国际会展中心也成为晋江的一个网红地标,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平台,而我每每路过,也总要多看它几眼。本报记者_王诗伟
奠基时间:2011年1月 正式入驻:2016年7月 建筑面积:16690.34平方米
晋江报业大厦
五店市传统街区
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市的“会客厅”,也是每一个晋江人的“会客厅”。餐饮、休闲、文化体验,在短短的几年里,五店市传统街区已经融入了晋江人的生活。
五店市传统街区得以保护的背后,是晋江市委、市政府对城市文脉的坚守与重视。我见证着这一片街区从图纸变为现实,建设90%以上和图纸规划一样,堪称“创造了规划界的一个奇迹。”
原来的“五店市”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历经岁月后,有些古厝年久失修,也缺乏便捷的现代化生活条件。十几年前,记者也经常从这片街区经过,这里就像是一片“城中村”,很难想象,它会有如此大的改变——
2012年4月19日正式启动开工建设;201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走进五店市的游客,都会被这里独特的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它保留着传统市井风情,并导入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零售、民宿等丰富业态,成为晋江时尚、文化的“新坐标”。
本报记者 董瑞婷
八仙阁
八仙阁位于八仙山公园核心地区,是八仙山公园画龙点睛之笔。
八仙阁是景致,亦可观景。加起来超百米的海拔高度,让登阁的人不仅能够鸟瞰晋江市区景色,还可能看见大海和紫帽山等景点。
2018年国庆假期,我第一次到八仙阁的建设现场,阁楼主体首层内部的木柱、木通梁才完成部分安装。带着好奇,我开启了八仙阁的探秘之旅,就这么与八仙阁结下不解之缘。
两年时间里,我见证了八仙阁在每个重要节点的蜕变——主体结构封顶、塔刹安装、周边区域景观提升、夜景照明试运行等。
记得八仙阁主体结构封顶当天,我跟着建筑工人爬上阁顶,站在高处远眺,拥有了“更上一层楼”的开阔视野。
八仙阁的建成,不仅是晋江市区最佳观景点之一,更是一座白天沉稳大气、夜晚璀璨光明的晋江景致。
本报记者 蔡斯洵
15年来,晋江经济报与这座城市共成长,本报记者也一路见证一个个晋江新地标的诞生、成长、惊艳。今天,让本报记者带你一起,与新地标来场美丽邂逅。
晋江市全民健身中心
燕尾脊、红色陶板、传统雕花……坐落于八仙山脚下的晋江市全民健身中心藏身于葱郁的树木中,周边景致如画,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也是世中运比赛场馆。
我与全民健身中心的初遇,是在2018年年底。彼时,中心刚刚落成,颜值高、面积大、环境好,是我对它的初印象。
2019年元旦,全民健身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在这里,游泳、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运动每天都在精彩上演。作为跑口记者,我也见证了它,从初出茅庐,逐渐发展成为晋江最受欢迎的体育场馆之一。
每次到全民健身中心,不论是工作,抑或休闲放松,身心总格外舒畅。你瞧,满眼绿意之中,男女老少相携而至,一张张充满活力的面孔,正是晋江“体育城市”名片的最佳诠释。
本报记者 李诗怡
晋江报业大厦
驶过长兴路与梅岭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座21层的S形现代化大楼,它的名字叫“晋江报业大厦”。
我是2015年5月加入报社大家庭的。彼时,报社是在晋江计生局大楼6至9层办公,稍显拥挤,神出鬼没的老鼠也成了我每天上班的一大痛点;而另一边,晋江报业大厦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中,搬入新大楼,成了一大心愿。
记得刚搬入新大楼,晚上夜班叫外卖时,外卖小哥经常不认识这个新地点,每次我们都形容是“像麻花那样的楼”,这样一说,外卖小哥准能找到。
现在,6年过去了,有许多企业和商户入驻、有许多活动在此举办,有许多商场和小区环绕,作为晋江首批重点培育商务大厦,晋江报业大厦见证着晋江经济报这一份流域报的每一步铿锵和辉煌,也见证了晋江城区改造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本报记者 陈云娟
安平桥景区
2016年12月23日,对于晋江和南安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这天,“泉州安平桥(五里桥)”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有幸见证了整个“创A”过程,更有幸记录了一些片段,汇成宣传安平桥景区、宣传晋江的文字,于有荣焉。
我翻开记录的这些文字,有安平桥曾遭水质污染、条石断裂等伤痛,记录了时任安海镇主要领导唐春晓、张健龙的谋划和付出,记录了众多人“爱安海、建安海、兴安海”的合力和努力……
如今,安平桥景区声名远播、人来人往。而我们,将继续见证着,也将继续记录着。
我想,这便是记者的力量、文字的力量。这种力量把一座桥、一个景区和许多人,在特定的历史坐标和时空维度里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永久地记录下来。本报记者 张志耐
梧林传统村落
回忆2016年我与梧林的初相识,印象最深的还属被地图导航带偏,经过曲曲折折的乡间道路终于进了村的经历。如今,去梧林传统村落,不仅交通便利,还有两个停车场,且开辟了专门的公交线路。
2016年11月,梧林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开始加快古建筑保护开发的进程。2019年11月,梧林传统村落“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正式启动规划建设。
传统建筑成片征收、保护修缮、业态引入、开门迎客……这几年,我见证了梧林从一个少有人探访的宁静村落,到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的变迁。随着“家国情、醉闽南、意南洋”三条主题路线的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晋江文化地标,开始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许春
在晋江晋东新区,坐落着一个即将见证晋江2020世中运无数呐喊欢呼的体育馆——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它镶嵌在这片即将腾飞的土地上,在悄然间完成了华丽蜕变,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晋江市新的地标建筑。
2018年4月2日,我初次与第二体育中心见面。那时,它刚刚打下项目建设第一桩,四周还是一片黄土。2020年再次相遇,它已然拔地而起,宛如两颗明珠在起伏的海水中闪耀。那一夜,当外景夜灯亮起时,仅远观一瞥,便满目璀璨。作为跑口记者,我见证了它每一个“精彩瞬间”。
自去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不仅举办了各类大型体育赛事,让晋江人观看到高标准的体育赛事,如今,颜值与内涵兼具的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更是成为大家健身休闲的新选择。
本报记者 刘泽宇
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
福大晋江科教园
红色为主色调的建筑楼、出砖入石风格的图书馆外墙,金井溪穿过校园连通大海……踏进福大晋江科教园,不禁为这座依山傍海的山水校园而惊叹。
值得骄傲的是,我亲眼见证了在14个月时间里,这所“海上大学”从无到有,又一次体现了“晋江速度”。
犹记得,2017年2月5日,我和摄影记者来到还是一片空地的项目现场,躲在工地棚里,看着第一根桩基缓缓打入地下;随后的14个月里,我十几次前往项目工地,看着一栋栋闽南红建筑拔地而起,看着曾经的滩涂盐碱地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校园。2018年4月27日,我再次与摄影记者在校园门口迎来首期入驻的270多名福大学子。那一刻,我笑了,因为这标志着,晋江终于将这所高校拥揽入怀,这一切,来之不易,这一天,意义非凡。
本报记者 蔡培仁
海拔高度:58.4米
设计高度:49.08米(到塔尖)
开工时间:2016年11月
八仙阁
开放时间:2020年10月1日 日均客流量:3万人次 (春节元宵期间) 推进情况:已完成修缮108栋
梧林传统村落
桥梁长度:2255米 景区面积:144.8万平方米 通过4A评定:2016年12月
安平桥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