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浪狗咬伤该如何处理?
3月26日晚上,来自磁灶的吴阿婆在村里散步时,不留神被一条流浪狗咬到了右小腿,出现皮肤流血。家人立马带她到晋江市中医院急诊医学部动物咬蜇伤科就诊。
吴阿婆喜欢看手机新闻,也曾听人说过得了狂犬病没得治,因此她非常恐惧,不停地问接诊的医生:“李医生,我这种情况是不是也会得狂犬病,还有得治吗?”
李航海告诉吴阿婆,“目前狂犬病基本上是100%的死亡率,但被咬伤后到医院规范的处理,是可以预防的。”
面对家人与患者的提问,李航海解析说,“这也是大多数患者关心的问题。单拿吴阿婆的这个案例来说,她的伤口属于III级伤口,到院后,我为其进行伤口冲洗消毒、接种破伤风、狂犬病疫苗,注射破伤风、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告诉吴阿婆需按时来接种余下的疫苗,只要规范处理可有效预防狂犬病及破伤风,吴阿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李航海告诉记者,被猫狗咬伤后,像吴阿婆这样出现“狂犬病恐惧”心理的老年朋友不在少数。
如何克服“恐狂”心理?
那么,被猫狗咬伤后,老年朋友该如何克服“恐狂”心理呢?
李航海认为出现“狂犬病恐惧”有两种。一是不了解狂犬病及防控知识,只知道狂犬病发病后死亡率接近100%,并且道听途说很多不实言论;二是已经熟悉狂犬病知识,但还是莫名的恐惧,这些属于重症患者。而吴阿婆是属于第一种情况。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好处理,告知其正确的狂犬病及防控知识,绝大多数的情况都能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第二种情况,常是由于老年病友对身体过分关注、过分敏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害怕自己狂犬病发作,越害怕,心情越紧张,自觉症状就越明显,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因此,老年病友心理上要学会放松,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并尝试转移注意力于其他事物上,也希望家人可以抽出时间对其陪伴及心理疏导。如果仍是“恐狂”心理,建议可以进行血清抗狂犬病毒抗体活性检测,只要抗体滴度合格,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可以正常投入生活中去了。严重的“恐狂”症患者需要求助于心理“脱恐”,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李航海强调,“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没有必要过度恐慌。一旦被可疑动物致伤后,不要惊慌,尽快到附近的动物致伤门诊进行规范化处置,其中包括伤口的清理、消毒,合理使用狂犬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以及规范全程完成疫苗接种。说到狂犬病疫苗接种,目前国内均为肌肉注射法,包括五针免疫程序和‘2-1-1’免疫程序,两种程序在全程免疫后保护效果相同,同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