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栋普通的红砖古厝 一场为期近3个月的会议

埔顶寮:70年前烽火岁月的红色印记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晋江英林西埔村的“埔顶寮会议”会址及晋江沿海区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客人”,他们在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在闽南地区,“埔顶寮会议”会址是一栋常见的红砖古厝。70多年前,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房子里,为期近3个月的“埔顶寮会议”召开了,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中地委在晋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2018年12月21日,“埔顶寮会议”会址开馆,成为“晋江市党员教育基地”和“晋江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走进会址,无论是关于会议的介绍,还是当时留存下来的黑白照片,抑或是每一件摆设,都是那段烽火岁月的重要印记。本报记者_施蓉蓉 秦越 文图

几番思量 会议选址“埔顶寮”

埔顶寮村是英林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人口少,阶级成分较单纯。自1942年起,中共沿海区委就在这里设立了交通站。

1947年1月12日,中共闽浙赣边区委作出《关于发动爱国游击战争的决定》。随后,全省各地区纷纷开展爱国游击战争。同年8月28日,区党委总结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失利的经验教训,并作出《闽浙赣人民斗争特点与闽浙赣人民游击战争的指示》(简称“八·二八”指示)。

当时,闽中地委负责人黄国璋决定与刘润世、祝增华从闽侯往南,巡回传达“八·二八”指示精神。他们第一站前往福清金芝老基点村,第二站到了惠安山腰的三朱交通站。11月,黄国璋和地委几名成员从惠安转到晋江,准备召开泉州中心县委干部扩大会议,继续传达“八·二八”指示精神。

到了晋江,会议在哪里开呢?黄国璋原考虑去内坑,因为那里的革命斗争历史长、群众基础较牢固。但泉州中心县委认为经过“科任事件”“五一事件”和“安海暴动”后,安海、内坑及永和的英墩、东石的塔头等地都已暴露,目标太大,不安全,不适宜做会址。考虑再三,最后选择了埔顶寮村。

当时,村子东面和南面各有一个大坟场,平时很少有人进来。靠近村子有一条大深沟,再往外又有一条玉坂溪,整个村子被相思树包裹得严严实实,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房屋,既便于隐蔽也便于疏散,做会址比较理想。

“当时村子里有20多户100多个人。由于会议规模大、时间长,不可能对村里群众保密。为了确保会议顺利进行和加强党的领导,其间成立了埔顶寮党支部。埔顶寮的3名党员带着开会的同志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一是挑明共产党员身份;二是要求大家保密;三是一旦发现陌生人进村要及时报告。”西埔村102岁老党员、“埔顶寮会议”亲历者洪肇服,时任埔顶寮支部书记,他回忆道,当时埔顶寮没有几幢房屋,住的地方很困难,吃的只有地瓜和地瓜干,菜也只有咸菜和酱瓜。做好群众工作后,同志们就敢到户外活动了,和群众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有的还住到其他群众家中,大家有时还放声高唱革命歌曲,埔顶寮简直成了小小的解放区。

1947年11月至1948年1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英林埔顶寮召开干部会议,集中学习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黄国璋传达“八·二八”指示精神,总结开展爱国游击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进行战略部署。在群众的支持配合下,为期近3个月的“埔顶寮会议”顺利进行。这个会议是泉州地区从革命低潮走向革命高潮的重要转折,对于推进泉州地区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在战争硝烟远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感恩党的领导,时刻不忘那些革命岁月,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洪肇服说。

市民在“埔顶寮会议”会址学习参观。

保留革命旧址 传承红色记忆

“埔顶寮会议”会址修缮,成为西埔村近年来首屈一指的大事。

会址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因该会址产权属村民所有,如何解决修缮及日后管理问题?在市镇两级党委的指导下,西埔村通过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2017年8月5日,西埔村召开基层协商民主议事会,以地块置换的方式解决了会址的产权问题。从此,该会址归集体所有。镇、村两级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会址进行规划修缮,并全面整治、提升周边村容村貌,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

2018年12月21日,修缮一新的“埔顶寮会议”会址正式开馆,与2004年开馆的晋江沿海区革命纪念馆连成一片,成为西埔村一张“沿海革命文化”名片,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党员、群众前往参观学习,革命的激情在这里延续。

英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埔顶寮会议”会址、晋江沿海区革命纪念馆是英林镇党史学习的重要基地。下阶段,英林镇将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及全镇各领域党组织负责人、党员等,到西埔村开展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此外,英林镇将对晋江沿海区革命纪念馆进行重新修缮、提升,更好地留存革命印记、传承红色记忆。

“埔顶寮会议”会址。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