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b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条生产线的“七十二变”

安踏智能工厂首创柔性生产链

本报记者_柯国笠 王志前

本报讯 一条生产线最多能同时生产多少品类的服装?安踏集团给出的答案是50种。

日前,安踏位于厦门同安的智能工厂正式亮相。该智能工厂采用行业首创的从布片到成衣的全品类、全流程贯通式生产方式,实现了一条生产线可同时制作超50种品类、成千上万件服装。

“当下行业智能化改造大多是单一模块,无法同时满足多品类生产。而在这里,无论是基础款的T恤,还是需要数百道工序的羽绒服,一条生产线全搞定。”安踏集团同安服装部生产总监李金胜介绍,同安智能工厂打造出能同时满足多品牌、全品类产品的柔性生产链。

一条生产线如何做到“七十二变”?这得益于安踏的创新生产模式:构建“大脑”,铺设“神经系统”,为每件衣服制定最优生产方案。

安踏同安智能工厂IE经理钟学良打了个比方——数据指挥中心是整个工厂的智能“大脑”,发送命令至神经路网终端的各项自动化设备;现场技术人员是“中枢神经”,对命令进行优化;一线员工是“末梢神经”,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协作下高速运转。

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安踏提供的数据显示:生产周期从此前的15~30天缩短至3~15天;同品人效提升18%~35%、产能提升21%~28%;管理结构精简15%、流程优化超30%。

“以前两个课长管一层楼、10条线,现在我一个人就能管几层楼、40多条线,而且更轻松了。”安踏同安工厂生产部经理龚刚金笑着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如今的安踏,正朝着这个方向迈进。

每年,安踏集团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销售成本的5%。目前,该集团已在国内及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地建立全球设计研发中心。其中,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已累计申请国家专利超1800项。

“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要参与国家产业战略推进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促进供应链转型升级,努力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说,未来安踏计划每年在数字化方面投入超10亿元。

福建省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任慧涛认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领先的最重要的能力。”(新闻纵深见3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