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世中运的脚步越来越近,晋江全市上下已吹响筹办工作的集结号,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攻坚世中运筹办工作。
在近4年的世中运申办、筹办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瞬间和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朴实无华的言行、真挚无悔的坚持,一步步推进世中运的申办、筹办工作。今日起,本报开辟“我与世中运”专栏,讲述世中运申办、筹办的那些事儿,进一步凝心聚力,办出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世界中学生体育盛会。
本报记者_刘泽宇
2017年5月28日,中国福建申办代表团漂洋过海,从北半球来到南半球,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向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中体联”)执委会正式递交世中运申办报告。这一份中文版约1.6万字108页、英法文版共128页的申办报告,凝聚了晋江全部的心血。入围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申办候选城市以来,晋江全市抽调骨干精英,围绕申办报告的撰写展开工作。
从哪些方面展示晋江申办的优势?怎样把办赛理念更加全面地展示出来?如何设置比赛项目?……这些是摆在晋江撰写申办报告前的第一道难关。世中运执委会办公室顾问杨立国回忆道:“当时,几个申办世中运的欧洲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十分完善,为了让晋江脱颖而出,我考虑比对了很久。”
几番思索,杨立国突然想到,为何不能把比赛地放在中学里呢?随后,杨立国提出了申办报告的基调——撰写的重点可以是晋江对体育建设的规划和设想,比赛地可以大部分设置在学校现有的场馆,设置花样繁多的比赛项目。事实证明,正是这些创意,成为打动国际中体联执委会的关键点,为世中运的成功申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晋江市教育局局长陈建生是当时申办委员会报告撰写部的副部长,对于撰写报告的不少细节,他至今仍历历在目。他透露,申办报告的成稿时间原计划是在2017年的10月,“可是,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成稿时间被提前到了5月,当时就感觉压力很大。”他立即组织报告撰写部的成员进行赶工。“那一天我们加班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天八点又回来上班了,加班加点只为尽可能高速有质有效完成工作。”陈建生回忆。
伴随着连轴转的撰写,申办报告终于快成稿了。然而,在距离提交申办报告还剩10天的时候,陈建生突然发现报告的翻译和印刷有些来不及了。“报告不仅要送审,还需要翻译成英法文版,这两项工作都十分耗时。”为此,他带领报告撰写部的核心成员一起扎根印刷厂,进行现场办公,一边修改申办报告,一边监督印刷质量。“那几天我印象很深,外面下着暴雨,印刷厂门前的积水都已经超过了脚踝,印刷厂内又十分闷热,办公环境确实很考验人。”经过整整一周的努力,申办报告如期完成制作,陈建生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我参与,我骄傲
2017年的春天,我有幸参与了世中运申办报告的撰写工作,了解到那本约1.6万字的申办报告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撰写中期,逐字逐句地修改报告是当时最重要的工作。记得在一次碰头会上,领导针对报告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参会人员各抒己见,很快便统一了思路。但是,如何准确地描述却成了拦路虎。会议持续了一整个下午,大家绞尽脑汁,不断讨论和推敲。直到深夜11时,最终得出了一个最佳表达方式,大家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一份对工作的执着和坚守,让我印象深刻。
这样的故事,只是晋江申办、筹办世中运工作中小小的一环。只有切身参与世中运申办、筹办的过程,才知道其中的工作有多么不容易。加班加点已是常态,要按时、按照节点推进工作才是每个工作人员最大的压力。但当一个又一个难关得以克服,回首来时的那些困难,大家都感觉无比骄傲。也正是这份骄傲,凝聚起晋江全力申办、筹办世中运的决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