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b版:亲子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开学第一周,你家娃适应了吗?家长吐槽——

“每天早上都像在打仗”

专家:“分离焦虑”属正常现象

距离幼儿园开学已经过去一周了,这一周,家长们的生活又步入正轨,幼儿园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不过,由于寒假时间较长,年纪较小的孩子习惯了家庭氛围,一时半会难以适应入园的生活方式,并在开学最初的几天甚至几周内,情绪出现较大波动,甚至有些异常的表现。

那么,碰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现象

孩子抱住家长不愿去上学

小冬(化名)今年4岁多了,在晋江市区一家幼儿园上小班。开学已经一周,可他的父母觉得每天送他去幼儿园都是一场“战斗”。

“每天早上,去上幼儿园的路上还挺高兴的,但一到幼儿园的门口就变了脸,马上抱住我不松手,号啕大哭,不让我离开。”小冬的妈妈说道,每次都是“威逼利诱”,但怎么哄也没用。最后的解决办法就只能出动老师,让老师硬把他带进幼儿园。“老师反馈,孩子在幼儿园不太活跃,参加活动时也不积极,我也非常担心,不知道怎么办。”

张女士的女儿今年5岁了,目前正在上中班。“这几天,我也很焦虑。”张女士说,老师们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好,经常会跟其他小朋友抢玩具。“回到家后,我也教育过她,但是一回到幼儿园,还是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另外,也有家长反映,孩子入学后,出现了以下的现象:怕生,不愿意与老师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抵抗交往,躲避,缩在角落或无人之处;拒绝吃东西、喝水;在没有老师的陪同下自己一个人跑出教室去玩;说谎,如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小朋友)打我”“没有玩具”“不给饭吃”等;阶段性体质敏感,由于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定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尿裤子、尿床等。

原因

“分离焦虑”属正常现象

“入园后,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多是因为‘分离焦虑’”,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研员庄娥霞介绍,分离焦虑指婴幼儿在与最亲近的人分开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以此来抗拒分离。实际上,这是一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常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

庄娥霞介绍,孩子在入园一个月内,由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过渡,与家人暂时性分离,生活环境、活动方式、行为规则都发生了变化。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孩子缺乏安全感,随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恐惧,很容易情绪波动,产生哭闹、生病、缺席等现象,有的孩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摆脱这种心境。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爸妈无需过于担心。”庄娥霞介绍,而要尽快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时期。

支招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入园生活

那么,家长要如何让小朋友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呢?对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多位晋江幼教领域的专家,听听她们的建议——

晋江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园长、党支部书记陈白鹭: 因现在是第二学期,所以,有情绪的孩子不多。如果遇到孩子不想入园的话,得了解孩子不想入园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我们幼儿园通常会做以下几个措施:1.丰富活动形式吸引孩子参与到活动中;2.多关心这些爱哭的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帮助;3.鼓励孩子天天入园,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适应的时间会更久;4.让孩子带一件熟悉的玩具或衣物上幼儿园,让他们有情感依托。

东石中心幼儿园园长蔡冬雅: 要让孩子回到入园生活,还是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首先家长要调整好孩子的作息时间,改变假期晚睡晚起的习惯,尽量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安排孩子睡前阅读或者聆听故事,不做容易兴奋的事情(例如游戏或者玩电子产品),尽早入睡,早点起床入园;其次是重视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假期时间孩子宅在家,依赖电子产品,缺少运动,导致饮食习惯不好和免疫力下降,幼儿园要保证孩子户外活动的时间,孩子体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加强社会交往,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紧接着,家长和园方共同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引导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最简单的穿衣穿袜,到自己取放和整理玩具等,要对孩子的进步及时表扬,让孩子乐在其中。此外,针对容易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家长要做好安抚工作,上学前与孩子共同谈论关于幼儿园里快乐的事物,放学后共同分享一天的乐趣,在幼儿园里,老师也会多组织一些游戏活动,适时地用有趣的事物(例如玩具或者活动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枯燥地学习本领,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性,对入学充满期待。总之,让孩子在幼儿园里感受到安全感最为重要,只要慢慢了解和解读孩子,就能让孩子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在园里快乐成长。

梅岭中心幼儿园园长蔡幼春:开学一周以来,只有极少数的小朋友会有情绪不想入园或入园的时候哭闹。碰到这种情况,除了幼儿园老师想办法转移和带动以外,很多要靠家长的调整。有一部分家长一看孩子有情绪,一哭一闹就会舍不得,会妥协。反过来,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家长的态度很重要,要坚决一点,上幼儿园就必须上,不能孩子一哭闹说不想上幼儿园就跟着动摇。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