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本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互相做伴 在这里过得舒坦

罗山街道首个社区敬老院试营业

本报记者_曾舟萍 文图

本报讯 “哎呀!刚好呀!我们要吃水果啦”“一起来吃水果呀!”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缺塘社区的第一座敬老院内,几位正在“下午茶”的老人喊着,大家快来一起分享水果。

这些老人都是在两个多月前,陆续住进养老院的。“我在这每天都很开心、很高兴,他们(敬老院工作人员)把我照顾得很好,每天都问我想吃什么。还有伙伴一起聊天。家里的孩子们有空就会来看我。”来自新塘街道的89岁老人郑秀碧说,子女为了照顾她,为她请了保姆,一个月4000多元,但是大部分时间就她和保姆两人,很是无趣。到了敬老院后,一个月只要3000多元,“有事喊一声、按一下床头的应急呼叫系统,马上就有人来了。我们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而且两个人一个房间,互相做伴,在这里过得挺舒坦。”

郑秀碧老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带着记者看她的房间。记者看到房间内配有电视、冷暖空调、浴霸、应急呼叫系统,就连卫生间马桶两侧都设有扶手。

“我们是按照星级标准化配置的客房,而且每个房间还设有可视系统。”在敬老院院长许丽萍的提醒下,记者发现每个房间上方都有一个监控器,不仅方便院方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老人的亲属也可以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家属还可以通过可视系统和老人聊天,就像是在打电话一样。”

不仅老人的房间配置标准,敬老院内还设有康护区、活动区、生活区、医疗区等区域。“每个老人家的情况不同,有些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我们每天下午都会组织散步、小游戏等活动,有些老人不合适太多活动,但是又不能闷着,所以我们还设置了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南音活动室,让老人家娱乐。”许丽萍说,敬老院对老人的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家政料理、文化娱乐等。

这么一座标准化的敬老院,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呢?

“当时社区的老人服务中心非常破旧,社区的海内外乡贤踊跃捐款建设了新的活动中心后,还有一定的余款,社区居民就建议在社区建设一座敬老院。考虑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街道、社区全力支持敬老院建设。”缺塘社区主任郑振兴介绍说,在大家的努力下,敬老院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建成了一栋主体为6层的独栋建筑体。不仅如此,在敬老院建成后,社区还先后前往南安、石狮等多处实地走访,寻找专业团队进行运作,“目前,敬老院刚刚试营业两个多月,就有10多名老人前来入住,年龄在59~97岁间。我们一定努力把敬老院办好,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时,缺塘人王女士来到敬老院内看望母亲。她的母亲十多年前因中风引起诸多病症,身体越来越差,但子女因工作无法很好地照顾她,只好聘请保姆照顾,“第一位保姆照顾得不错,后来第一位保姆辞职后,我们找了几位保姆都不合适,刚好听说社区的养老院试营业了,就抱着试试的心理,把我妈妈送来,结果她住得还挺开心,现在我们一有时间就来看看她。”王女士感慨地说,“缺塘敬老院真的帮了我们家大忙。”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