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b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上接1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用好用足党中央赋予的“多区叠加”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华侨和民营经济优势,加快构建植根福建、面向全球的产业链体系,涌现出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紫金矿业、安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代表性企业。

持续拓展对内联接、对外开放的空间。铁路运营里程突破4000公里,实现设区市快速铁路环线闭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100公里,路网密度全国第三;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港均跨入亿吨大港行列。2021年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增长31.8%,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元。

晋江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国际化”战略,构建市场采购、综合保税、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形成海陆空港立体格局,社会进出口总额10年间翻了一番,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买全球·卖全球”。

以人为本,产城人融合发展

“晋江经验”的最终目的是全面发展。福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晋江经验”融入县域经济、中小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全省涌现出晋江、南安、石狮、福清等9个全国百强县。2021年城镇化率达69.7%,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2.8%,城乡收入比缩小为2.22∶1。

20年来,泉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心市区面积从2002年70平方公里,发展到2021年的24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1.9%上升到69.7%。20年来,泉州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88.3万人,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54.2万个、幼儿园学位26.5万个,新增医疗床位3.4万张、养老床位4.9万张。2021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万元、2.6万元,比2002年增长481%、436%;实现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牢记“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的嘱托,20年来,晋江坚定走好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之路,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升到69.3%。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构建并持续完善七大民生保障体系,打造形成三大本硕高校版图、三大医共体格局、“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在共建共享中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做优服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

这些年,晋江立足建设“有为政府”,更好地服务“有效市场”,全力当好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三种角色。在不同发展阶段,晋江党委政府先后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强市”“资本上市”“科技创新”“数智转型”等发展战略,每年召开企业创新大会,定期组织党政企考察团到先进地区对标学习等,帮助企业明方向、定航标。发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通过领导干部挂钩帮扶等方式,常态化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在企业顺风顺水的时候推一把,在企业遭遇困难的时候扶一把,每年兑现涉企政策资金超过20亿元。与广大企业家一道维护“诚信晋江”金字招牌,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02年成立全国首家县级慈善总会,累计募集善款超40亿元,乐善好施、反哺家乡成为晋江企业家的鲜明特色,晋江也荣获中国爱心城市、十大慈善城市,城市公益慈善政府支持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秉承“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理念,晋江全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荣膺“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市”称号,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跃居全国县域第二。特别是围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受尊重、得实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创人才集聚、硕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兴”行动,构建“六个一”服务体系,让人才在晋江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无顾虑;围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母基金,专门组建企业家火炬成长基金,全力培育一支能坚守、会创新、有情怀、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综合福建日报、新福建)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