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歌似火。田间地头的发展故事,日新月异。
记者驻村,蹲点调研,见证变迁。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栏目《阿火驻村日记 记者基层蹲点调研专栏》,持续深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青年记者“阿火”的视角,讲述晋江乡村的火热蜕变,记录时代大潮浸润乡村小巷的动人轨迹,探访晋江近400个村(社区)的振兴印迹,感受“晋江经验”在乡村的人间烟火中如何创新发展,迸发新活力、澎湃新力量。
时间: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地点:晋江市东石镇潘径村
新奇!在晋江,我发现一名中德混血萌娃把闽南童谣唱得“丫特”(非常好)。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东石镇举办2025年幼儿闽南童谣比赛,有13个幼儿园的80多名孩子参加。
稚嫩孩童唱乡音,必然很有看点。所以,一大早,我就来到位于晋江市潘径实验幼儿园,一睹孩子们的风采。
《东石蚵仔》《上元斗阵数宫灯》《泉州巷子》……比赛一开锣,孩子们轮番登台,边唱、边跳、边表演,把一首首古早味的闽南童谣演绎得欢快、萌动,令人忍俊不禁。
轮到节目《听引公讲老泉州》时,东石镇教育中心教研员王孟孟走过来跟我说:“表演的孩子里有个中德混血儿。”
我认真一看,舞台上,4名天真烂漫的孩童正沉浸在伴奏中,欢快地唱唱跳跳,其中一个女孩的气质长相显得格外不同。
“你看,来去看电影喽。”“来喽。”表演时,这个女孩跑到舞台中边唱边招手,其他3名小演员随即呼应跟上,展现着童真童趣的生动画面。
“参加比赛很开心,我感觉讲闽南话‘阿好踢桃’(非常好玩)。”走下舞台,这个皮肤白皙、眼睛深邃、鼻梁高挺的小女孩告诉我,她叫柯安娜,爸爸是德国人,妈妈是中国人。
安娜不仅会唱闽南童谣,还能说一口地道的闽南语。
原来,安娜在东石塔头刘中心幼儿园上学,妈妈柯丽丽是东石镇柯村人。在安娜2岁时,他们一家四口从德国搬到晋江东石。外婆不会说普通话,都和安娜说闽南话。
“我爸爸也很喜欢创作闽南四句,经常会教安娜。慢慢地,她就学会了很多地道的闽南话。”柯丽丽说,这次参加比赛,在幼儿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安娜和同组的小朋友获得了三等奖。比赛期间,闽南童谣中的俚语、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描述,也让安娜对闽南文化有更丰富的认识和了解。
细听孩子们演绎的童谣,确实如此。“小小的蚵仔,大大的海峡情。”“上元小年兜,新年挑灯街顶走。”“打拼就是大道理。”……一字一句,蕴含着闽南的乡土情怀、风俗民情,也传唱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血脉基因”。
当天,不仅有童声唱童谣,东石镇闽南语传习点建设校启动仪式同步举行。潘径实验幼儿园、井林中心幼儿园、锦青中心小学等6所学校被列入晋江市中小学(幼儿园)闽南语文化传习点。
“东石镇每年都会举办闽南语传习活动。我们希望以趣味的童谣比赛为切入点,培养孩子亲近母语乡音,更好地传承、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东石镇教育中心副主任许春晓介绍,目前,东石镇共7所闽南语文化传习试点校,覆盖中小学和幼儿园。
在潘径实验幼儿园,不仅有趣味的闽南语课堂,也有不少学习、交流闽南语的活动。
“这学期,我们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闽南语课。老师根据孩子们对闽南语的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教学。”潘径实验幼儿园园长黄萍萍说。
闽南语有“古汉语的活化石”之称,不仅是闽南地区、台湾省的通用语言,也是海外闽南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如何保护传承好这千年“古音”?从传唱童谣开始,从娃娃学语抓起,我想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当一个个闽南文化“小传人”开嗓,当一首首清脆悦耳的童谣回荡在幼儿园上空,我仿佛看见了闽南文化的“种子”在一颗颗稚嫩的童心里生根发芽,他日必将迎来闽南乡土文化的灿烂春天。阿火(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