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

端午节这样吃粽子更健康 健康课堂

本周四,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这个特殊的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一颗颗香气四溢的粽子。粽子好吃,但也有不少人因贪食粽子而影响身体健康。为此,在端午节来临前夕,本周《健康课堂》专栏特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粽子饮食搭配建议。

有益气解暑功效

端午节还没到,家家户户就都包起了粽子。那么,粽子除了好吃,还有什么功效?

粽子作为主副食一起搭配制作的综合性食物,有特殊的营养价值。从食疗养生的角度来看,粽子是药膳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而包裹粽子的叶子多是竹叶或粽叶,有很好的药用功能。《本草纲目》曰:“糯米,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它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补虚、止虚汗之功效,一般人群都能食用,是供给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上火中暑现象容易发生,而此时吃粽子可以起到解暑的效果。

建议三天内吃完

各式各样美味的粽子令人垂涎欲滴,但粽子也是一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则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往年因多吃粽子而闹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如何健康食用粽子呢?

趁热吃,不宜冷食。粽子中的糯米放凉之后会增加消化难度,所以对肠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来说,最好吃新鲜制作的热粽子,避免吃冷粽子。

同时,粽子也要吃得清淡一点,不宜太咸、太油腻。粽子伴侣,比如酱油、甜辣酱、白糖等,不宜加太多。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包好的粽子虽然有冰箱可以冷藏保鲜,但冰箱不是“保险柜”,建议做好的粽子应在三天内吃完。每次尽量少吃一点,建议选择迷你粽子。在吃粽子的时间上,建议放在白天(午餐时间比较适合),晚餐不吃粽子。

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孩子和消化不良者及胃肠道疾病患者不宜多吃粽子。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因为食用过于油腻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急性发作。

搭配茶水蔬菜更健康

吃粽子时,最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一杯清香温热的香茶能帮你解暑、消食,是很好的健康饮品。因此,根据这个原理,大家可以在吃粽子的时候沏上一杯热茶,有助于解除粽子的油腻。另外,热茶的种类我们首推红茶,具体种类不限,但一定要是热茶,因为冷的东西会让糯米变得更加不易消化,最后产生腹胀的感觉。

吃粽子时,最好搭配凉拌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纤维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消化。也可配一碗清淡的汤,如冬瓜、丝瓜汤等,最后再来一份水果,增加纤维质的摄取。吃粽子的时候搭配麦芽水、白萝卜或白萝卜水,可以促进消化。

晋江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黄伟荣医生提醒:如果食用粽子吃撑或发生消化不良等情况,可喝点酸奶,或吃点健胃消食片。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通过散步来促进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