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

登高望烽火,不忘来时路

王常婷

在卫星地图上,内坑镇坐落于晋江市西北角,状如迎风招展的红旗。那五峰山上高耸的晋江内坑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恰如红旗上闪亮的星,又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为无数后来者指明前行的方向。四通八达的公路街巷又如血脉纵横交错,沈海高速如一条大动脉穿越而过。几十年前,革命前辈为了光明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如今,革命先烈们就在这座五峰山上,默默地关注着这里的人们繁衍生息、革命抗争、改革创新,日子越过越红火。

回望烽火内坑,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许多人印象中,曾经的内坑土地贫瘠,缺乏水源,旱地多,水田少,长年得靠天吃饭。大部分人以农为业,缺衣少粮,还经常受到国民党反动爪牙的压迫敲诈、抽丁派款和高利贷的剥削,苦难深重。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家国、为了理想与光明,将生死置之度外。从砌坑到亭顶,到后山、宅内、前山,再到泉州各地,逐渐形成一个面积广大而又牢固的隐蔽基地,为泉州中心县委在此领导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打下基础,为泉州地区的革命斗争作出积极的贡献。

纵观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轨迹,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学校为基地来开展地下工作。

在砌坑村,党的地下工作者粘文华、李肇云等同志先后在砌坑村一带,以教员为名,进行革命活动。他们开办夜校,吸收贫苦农民入学,传播共产主义真理,发展党的组织。当年的尤大斧就是因为参加夜校学习,接受了党的教育,进步很快,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还担任了砌坑村党支部书记、晋南游击大队大队长,积极宣传革命道理,秘密串联贫苦农民,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开展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活动,直至被捕牺牲。

在亭顶村,旅居菲律宾的曾料、曾笠兄弟注重兴教办学,为了让子孙后代接受教育,让村里在他家创办“昇文私塾”。而后,该私塾便作为中共重要的地下斗争的联络点,有几次重要的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多名中共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此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后来这里还成为战备物资储藏中心。因此深入内坑的地下党员越来越多,亭顶附近几个村落也涌现许多积极分子,革命群众基础越来越牢固。

在后山村,1941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侯如海召集许集美、朱义斌等革命志士在后山村成立临时支部,并暂定后山小学为联络点。后山临时党支部成立后,大部分党员纷纷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分散各地开展工作。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此播撒下革命火种,后山村的革命活动就像红色的火球越滚越大,为后山乃至内坑此后的发展之路注入红色基因。

如今,我们带领着一群小学生,从学校来到革命前辈奋战过的地方,似乎是把这革命的火炬从一代代人的手中接续过来,星星之火,永不熄灭。

逝者如川,白驹过隙,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早已远去,优良的革命传统还在代代相传。如今,砌坑村那所创建于1929年的“崇实小学”几经易名,为纪念砌坑村的革命烈士尤大斧,最终定名为“怀斧小学”;亭顶村的华侨大厝“昇文私塾”,经过用心修缮后,改造成“红色粮仓”,成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的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山村的朱氏宗祠,后人在庭院中竖立的那块“后山村革命斗争记略”石碑,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历史。不远处还有一处名为“励志园”的微景观,这里原本是一处破败的古厝,闽南红色墙砖、红色地砖,树上挂着红灯笼,傍晚时,村民们都来这儿话仙休憩。置身其中,闽南人的乡愁终于找到了安放的地方。

近百年弹指一挥间,红色是烽火内坑的主色调;老区精神,一直都是内坑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支柱,是奋勇拼搏的力量源泉。

今天,我们来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历史纪念馆,聆听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今天,在高耸的晋江内坑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我们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