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b

那一年 我第一次走上讲台 晚晴教师节特别策划

“三尺讲台育桃李,初心守得满园春。”一方书桌,三尺讲台,教师在岗位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信仰。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晚晴周刊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采访咱厝多位退休的教师,听他们回忆走上讲台的第一课……

林维亮 “地瓜腔”引起的小“骚动”

年龄:66岁 从教时间:1981年至2019年

林维亮是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中部的退休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教38年,曾经获得福建省优秀班主任、泉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晋江市标杆党员、晋江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林维亮说自己走上讲堂成为一名老师是意外之事。1977年恢复高考,梦想当医生的林维亮报考了医学院校,却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师范学校。虽然读师范并非本意,林维亮依然抱着“既然学了就要学好”的心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81年,林维亮分配到三明市第三中学担任高一的物理老师。虽然在正式上课前实习过,但真正走上讲台,林维亮的心里还是有些打鼓。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备课,不断地模拟上课的流程,希望能顺利地完成第一课。然而,没想到的是,第一堂课的小“骚动”竟是他讲话的口音引起的。“三明是个移民城市,学生从小说普通话。我的普通话带着闽南口音,讲课时还会不自觉地带上一些语气助词。学生们第一次听到闽南‘地瓜腔’觉得很好玩,总是在下面偷偷发笑。有时调皮的学生还会故意打岔,问我‘老师你说什么’。”林维亮知道孩子们只是调皮,并没有生孩子们的气,而是在心里立下了“说好普通话”的目标。经过不断地练习,林维亮的普通话渐渐地不再充满“地瓜腔”,平时和学生也打成了一片。

1994年,林维亮调回晋江市季延中学任教,2016年退休后又返聘了3年,直到2019年才离开教学岗位。

余香妹 在祠堂上课被村民围观

年龄:67岁 从教时间:1975年2月至2010年8月

余香妹19岁便成为老师,历任东石镇坑园小学、柯村小学校长,东石教委办南岳教学点、金山教学点支部书记,教学点副点长等职。

1975年春,余香妹从集美嫁到晋江东石镇坑园村,并成为村里坑园小学的一名老师。“那时是2月,天有些冷。去学校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憧憬着在美丽明亮的教室里教小朋友读书、唱歌、画画……久久不能入睡。但第二天,来到学校时,我却像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僵在了那里。天啊!哪有什么学校,在我面前的是一座破旧的祠堂,里面用一些土坯砖围起半人多高的墙,隔成一间一间的所谓教室,各班上课都相互听得到、看得见,外面的群众想进就进,一点都不像学校。”余香妹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学校的情形,依然充满了惊讶。让她更惊讶的是,上课的时候村民们竟然就直接在土坯砖墙外围观。“第一节课是音乐课,听说学校来了一个会唱歌的女老师,祠堂早早就围满了看稀奇的村民,闹哄哄的根本无法上课。虽然校长亲自来维持秩序,可祠堂是开放性的空间,加上人多,一节课下来,我的嗓子都哑了。”

对于这一次上课初体验,余香妹印象深刻。再后来,余香妹从一名老师成长为坑园小学的校长,一边教学一边管理校务工作。她看着坑园小学从祠堂搬出来有了自己的校舍,也看着坑园小学的教学成绩从镇里倒数有名到成为成绩数一数二的学校。

周流中 努力和孩子们“套近乎”

年龄:56岁 从教时间:1987年9月至2021年2月

周流中是湖南人,1987年7月毕业于湖南省娄底师专化学专业,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她被分配至湖南株洲市醴陵市转步中学工作,从此走上了教学之路。“我一直记得教学生涯第一堂课的情形,那一天的天气,那一天教室空气里流淌的气息,都异常的清晰。”

1987年9月1日上午第3节课开始之前,周流中提前走进了醴陵市转步中学36班。这是她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堂课,她想趁着同学们做课间操的时候熟悉一下教室,把上课的小道具准备好。课间操结束,同学们纷纷回到教室,虽然心里很紧张,但她还是细心地发现大家满头大汗的样子。

周流中等大家安静下来后,便开始做自我介绍,在黑板上写自己名字的时候,她先来了一番自嘲:“我的字写得很丑,你们不能学我写字写得这么差。”她的声音很温柔,说得同学们都笑了。于是,她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了课堂秩序和课后学习要求。“我们先约法三章,没有按时交作业是会被罚背化学周期表的哦。”学生们积极的响应,让心里没底的她有了一点信心。为了吸引孩子们对化学的兴趣,这一堂课,周流中安排了几个小的趣味实验,比如“清水变牛奶”“魔棒点灯”等小实验,讲解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对生活的好处,很顺利地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虽然进行了充分准备,讲课时也充满激情,但还是很紧张,从做实验讲理论开始,就一直看手表,很怕拖堂,好在一节课下来,没出什么乱子,算是顺利地度过了。”记忆中的第一课,清晰如昨。周流中亲切的上课风格让学生们喜欢上了化学,而刚大学毕业的她和初三的孩子相差不了几岁,同学们更是把她当成了知心姐姐。

1993年7月,周流中从湖南调入晋江罗山中学工作,在新的学校里,她依旧用她的亲和温柔的讲课方式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黄向荣 自行车载着两大包裹去上课

年龄:67岁 从教时间:1981年12月至2015年

1981年12月,黄向荣首次来到池店中学,开启教师职业生涯。

还记得那一天,黄向荣雇了一辆载客的自行车,左拥右抱两个装有衣服和棉被的大包裹,一路颠簸了几个小时才终于来到了校园。正式成为池店中学的行政职员后,他发现,“当时的池店中学十分简陋,学校是简易搭盖的房子;校舍经常没电,夜里只能点上蜡烛照明……”简陋的工作环境没有吓退黄向荣,他想起身为教师的父母谆谆教导,望着校园,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再苦再累,无论事大事小,都要踏踏实实地把它做好。”

“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无论大小。”黄向荣表示,这是父母对他的教诲。在校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多个职务,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四十多年来,他收获了许多荣誉。2015年退休后,黄向荣从事涉老工作,返聘池店镇离退办工作,继续发挥着余热。

在这个家庭里,不仅黄向荣是教师,他的父母及女儿女婿也都是教师。2008年9月,黄向荣一家三代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荣誉称号。

吴奕池 教完数学又教起了音乐

年龄:71岁 从教时间:1974年至2010年

回忆起开学的第一天, 蚶江小学退休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吴奕池说,“1974年3月,我从泉州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蚶江洪窟小学任教。当初,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是位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子。一个人骑了3小时的自行车到蚶江,还要带米去学校里用煤炉蒸饭吃。”

吴奕池回忆,当时老师人少工作量却不小,一周要上20多节课。校长安排他一人身兼两个班数学、四个班音乐的教学工作,还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及学校的出纳,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他不怕,而且是非常乐意地接受任务,还保证一定完成校长交给的任务。于是,那个学期他就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白天几乎都在教室上数学课、音乐课,开展少先队活动;晚上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设计少先队活动方案……

几十年里,吴奕池先后担任校长、陈埭镇小教支部书记等职务,屡次获奖,两次被评为“泉州市优秀辅导员”,两次被评为“晋江市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退休后,他还一直关心着学校的发展,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

曾景廉 那天雨下很大 桥都被冲走了

年龄:86岁

从教时间:1958年至1994年

“1958年,我开始任教。启程的那一天,刚好下大雨一座木桥被冲,我搭乘渡船到泉州,再搭客车到集美,隔天再坐火车抵达漳平,抵达学校要两天的时间。”来自晋江池店御辇村的86岁退休中学校长曾景廉衣着十分朴素,单薄的身子显得身上的上衣有些宽大。回忆起初成为教师时的情形,曾景廉表示,当时不少孩子都要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维持生计。为了鼓励学子安心求学,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从微薄的薪资中硬是挤出部分,为孤贫学子买吃的、学习用品和衣物。

在早年任教时,曾景廉不仅倡导学子们要修养俭朴的德行,而且注重身体力行,处处为孩子们作出榜样。

“只要是考上大专或者大学,不论几个,我就资助几个。”退休在家,曾景廉更是关爱下一代,关注教育,并身体力行。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从为数不多的退休金中,拿出奖金鼓励本村同小组的考生……

本版由本报记者 黄海莲 吴清华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