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玲
芸芸众生中,有时我们来到一个地方是不需要理由的。抵达之后,才相信缘分的说法。当我彳亍于这条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历史春秋,看到足够令我一生回味的风景。后港古街始建于清乾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兴盛的后港街,一度是惠南乃至惠安地区最繁荣的地方之一。相逢的刹那,便让我有如褪去那城市的锦衣华服,与这里质朴的时光同步。
伫立在街口以及塌陷的老石屋口,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出现在我们眼睑,仰天的树干守着古街一寸无涯的时光,静静地讲述古街风雨的从前。而树根却穿过石屋墙壁,深扎在这片土壤里,坚韧而又有劲。根上滋长着苔藓,仿佛刻意地珍存一些不该丢失的片段。
都说过往是有情的,老树的情扎在巷口,它见证了古港老街的兴衰。它是有记忆的,它记得来时有着怎样美丽的相逢,也记得去时有着怎样的悲凉。历史的车轮无法迂回,但我们可以随着陈祥江先生《兴衰三百年 古街终成墟》一文去追溯15世纪初的古街。那时的后港是当地“墟日”交易场所,附近居民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都在这里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贸易市场,带动了这里的经济。后来由于郑成功反清复明,清廷于1658年颁发禁海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后港贸易市场随之消失。公元1683年,施琅将军率军收复了台湾,沿海恢复平静。清政府解除了禁海令,后港逐渐恢复了贸易市场,散居在外的乡人又相继回乡。
嘉庆三年(1798年),地方长老和士绅出面集资开始兴建后港古街。街道总长约400米,依南北分成三个区段,北段称顶街,南段称下街,中段称中街。每个区段各建楼房二十四座,整条街道共建二层楼房七十二座,底楼店铺72间。每座楼宽一丈二尺,深三丈六尺,楼与楼之间同合一堵墙,且中间有小门相通。底楼前为店面,中为栈房,后面作为厨房使用,卧房和生活区设在二楼。每座楼的后门都有密门和倒卡门,起双层防盗作用。街巷之间设有隘门,十分严密。因发展的需要,以后又建八间头、七间仔、鱼巷等。具有闽南风格的古街有五尺宽的骑廊,一丈左右的街道,上铺有石板或鹅卵石,既美观又经济。民国后期,因居民生活需要,又陆续扩建山后尾和海后尾,进一步扩大了古街的规模。从那以后,这条街便成了风靡一时的贸易市场,吸引了无数客商。
然而世事变迁,由于战争,海上运输成半瘫痪状态。为不遭受日寇的骚扰,古街人民自断通往外界的道路。就这样,海上的货物进不来,陆上又运不出去,从此古街的生意就进入了衰退期。1949年后,当地政府及群众一度想复原古街,希望能延续过往的繁华与荣光,但行走的脚步却无比寂寞,寂寞得只剩下时光的影子,古街从此衰败荒废。但古街那些先人奋斗不息的脚印却深深地烙印在这条长街的每一寸土地上,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永不停歇。
仰望苍穹,行走在具有闽南风格的五尺宽骑廊里,目光穿透斜逸在两旁的屋檐上,跳跃的思维在瞬间凝固。那些沉睡在时光隧道里的店面,斑驳的锈迹,残垣断壁的石房,承载着历史的过往,在老去的年华里一如既往地清凉着。微风慵懒,流云自在。我倚在石柱边,灵魂穿越到古街繁荣时段,置身于喧嚣的街头里,看手艺人捏泥人,在色彩缤纷的店铺里寻找一支簪子插在秀发里。或走进某个茶馆酒坊,泡一壶茶,嗑个瓜子,任时光在繁华的红尘里悠然滋长着,便可温暖古街曾经的辉煌。
梦似驼铃惊明月,心如红叶染青山。在这条400多米的古街里,隐约听得到熙熙攘攘的叫卖声远远近近地传来,惊醒了我对古街悠久神韵的向往。这朴素老旧的时光剪影,有那么一刻令我心痛,我不知道我前生是否来过,或者是我也在怀念当年陈年往事。这里的一切让我倍感熟悉,熟悉得像遇见一位久违的故人,无须言说便已懂得。懂得她过去的幸福,现在的沧桑,亦懂得她明日的追求。
一切有情,皆为过往。当我转身离去时,一片火红的炮仗花在斑驳的墙上开放着。我凝思着:来年当我再次来此地时,这里的一檐一瓦,一尘一土,是否会还原成古街曾经的风华,让更多的后人可以瞻仰她前世的面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