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塔头向前

李锦秋

海在看一个村庄,一座灯塔挺立在她的前头。

波涛翻滚了多长时间?让船帆猎猎作响,塔光远去的千年还是有点短。蛰居一方,忠节仁义激荡的七百多年传来回响。那不能完全听清的声音里,塔头刘就在这个地方。

灯塔六层高,周身布满新意。夜晚灯火上来时,你能想象出海风中的一抹绚烂。我原不知那灯塔叫什么塔?有人说叫虎啸塔。

塔名从何而来?是因村北有个虎头山?或是唐代海丝大商林銮赋予的“龙吟虎啸”的遐想?听,这塔有个别名——慈元塔,是一腔衷肠,也是一片海的柔情。

历史一眨眼,你还没注意到时,就开始遗忘,遁进故纸堆,化作零星片段。你找一堆自以为是的书,结果是安海瑞光塔、溜江石塔、紫帽凌霄塔、沙塘球形石塔、安海星塔图文并现,虎啸塔却进不了你的视线。

终究是那片海,迷了你的眼。海水其实不蓝,那是天空的目光。在这目光里,塔头刘的绿树算不上茂盛,道路也没有城里的敞亮,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花源。但这里有光——坚定的信仰之光!

1936年,也许是在春天,一颗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落在塔头刘这个滨海的小村庄里。知识就是力量,塔头刘氏宗祠是学校,也是战场。那种子在凄风苦雨、刀光枪声的日子里,执着生长。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它的根更加坚毅地往深处扎,38名共产党员、4名烈士(含1名群众)就是无须言说的力量。种子的根也勇敢地向四周伸展,塔头刘向前,虎啸塔的灯光照亮了四方,一个中心点燃二十几个村庄。

一千多年前的塔光,在风口浪尖矗立起远航的希望和归家的温暖。七百多年的宗族赓续,从源头扑向新中国胜利的曙光展露前的黑暗,传承的风骨一样地伟岸,一样地动人心弦。

塔光拂过打赤脚的赤土路,和潮水一起打湿了夏夜沙滩上纳凉的草席被褥,在时光中嬗变。向海讨生活,在海里种植希望,紫菜、海蛎循着勤劳上岸。“嘭”的一声,生活的果荚开裂了,小洋房、水泥路、海滨公园,和雨伞一样,用伞骨的坚强优雅地绽开。

这时,请你到塔头刘来。

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潮汕古厝,以独特的身姿装下一个乡村的成长记忆,融合了闽南建筑风格的美好寓意全都雕刻在梁柱砖瓦之上,那未曾远去的家国情怀从房主的后代口中娓娓道来。

在刘氏宗祠,一帧帧英烈义士的照片或凝固的文字铺满白墙,凝视着你的双眼,战火硝烟,或隐秘战线,即便不用峥嵘岁月做注脚,也一下子钻入心间,叫人热血滚烫。

傍晚的时候到海边走走吧!安静的铁锚不是停泊,吊杆高举,石栏杆手牵着手,以及不知名的树迎着海风轻漾。是的,它们匍匐在那座静穆的塔下,随着你仰望的目光一层一层地攀升。

大风起了,浪打着浪,深处幽暗的海面一片宽广。在回程的路上,你不经意地转头一望,虎啸塔的灯光越发璀璨。原来,塔头刘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