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生命之舟 海涛铸魂 ——观蔡笃取《自然的回响》有感

海涛铸魂

——观蔡笃取《自然的回响》有感

蔡培均

邂逅蔡笃取画展是在今年的“五一”期间,在五店市盒止美术馆。一个清爽的午后,微风不燥,幽静的古厝仿佛听得见时间的脚印。迈过台阶,映入眼帘的是左上侧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来文先生写的“序”。带着“一切物质皆有生命”的预示,开始观阅蔡笃取先生的“自在丹青”。

庄严祥和、通身手眼的千手观音,白塔雾气中款款走来的“弘一法师”,空旷潮湿的海岸港口,形态斑驳的旧时古物,静谧沧桑的闽南渔船……在写实与写意中自由挥洒。浓烈的光影反差,大胆的构图打破画面的限制,其浓厚的泥土芬芳、熟悉的海潮气息、古朴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似抒情、唯美、悲壮地诉说着生命的沧桑无常。

在整个画展中,最引人注目的“船”,占了展厅大半。可以看得出出生于安海的蔡笃取先生自小吹着海风,枕着海涛声,对海港和木船充满了亲近感和舐犊情。其笔下的渔船栩栩如生,纹理清晰,展示着不同时期的生命姿态,蕴藏着沉浑的生命力,让人备受感染。

如果说浸透着生活气息和油漆斑驳却又纹理清晰的“古旧杉木门”,给了蔡笃取先生推开探索世界的勇气,那“闽南渔船”就是他传递故园乡愁、对话现实世界的情感折射。生命际遇、灵感转捩往往带着三分的猝不及防及七分的命中注定,蔡笃取先生与一艘“被废弃的渔船”的不解之缘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是2005年在石狮蚶江的一次采风,在石湖村西北一个自明代伊始的古码头,在一座亭名和碑记均出自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张瑞图之手的“再借亭”边,出入风波里的一叶“退役扁舟”就这样强硬地闯入了他的眼帘,吸引了他的所有视线,并一直铭刻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秋日夕照下,阳光不烈,落潮未涨,宽阔的海滩上遍布黝黑糯软的海泥,斑驳木纹、身子比一般的渔船长一倍以上、宽度又比一般的渔船窄的木板船横躺在海泥中,仿若被岁月抛弃的“无主之船”。于是蔡笃取先生职业生涯中第一幅以渔船为景并首次入选国展的佳作《最怕落寞淤泥中》产生了,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即使被命运抛弃,也不能自我放弃。

“有天赋更要有努力。”30年的求学生涯,蔡笃取先生本着勤勉淡然的态度笃志丹青,不断打磨作品。在一个到厦门观展的偶然机会,一件色调彤红的作品让他灵感一闪。“老瓶装新酒”,他尝试在同样的海滩,以火红的夕照层叠铺就,将那艘“被废弃的渔船”通体笼罩在壮烈的气氛中,传达另一种人生感悟:即使命运残酷、不可抗衡,但生命悲壮且浩气长存。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一个最高奖《沧桑夕照》的由来。

此后,“木船情结”成了蔡笃取的画作名片之一。在此次《自然的回响》主题展览中,更是不乏其近年来创作的“船”系列作品,如《泊》《结伴》《相依》《相望》《风正帆顺》等,其背景意境从本土生命形态逐渐扩展至宏大历史时空,从中隐约可以感受到画家对辉煌后的落寞、生命守候的静谧,乃至天地人因缘际会的思索。

“独自入山林,扶筇听鸟鸣,云起迷前路,心定入苔深。”以故园乡愁为背景,借船开垦耕耘,蔡笃取先生的作品一如他给人的印象,低调谦和,知世故不迎合,具有鲜活的生命气息,深蕴着对生活的探索、进取,给人以向往、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