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土
晋江梧林,村庄很小;中华文化,体量很大。体量很大的文化,在弹丸之地的梧林荡漾出圈圈的文化涟漪,绽放出别样的芬芳。
梧林地处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倚树木长青的石鼓山,面临流水不断的梧垵溪,近1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户籍人口1855人,而海外侨胞更是高达1.5万人,这也是梧林村庄的内蕴与外显之所在。她是晋江市最美乡村、闽南著名侨乡,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相关资料记载,梧林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由丰田山兜(今石狮市祥芝镇山兜村)人蔡旺生卜地开基而成。蔡旺生当年暂住“狮透埕”,以养鸭为生。有一天,他想换个地方喂养鸭群,来回赶了几趟,鸭子就像脚下生了根一样,硬是不肯离开。于是,他拿出稻谷诱引鸭子,耗去五篮稻谷后鸭子依旧不走。蔡旺生认为鸭群盘桓不去,或许是上天的旨意,干脆就定居了下来。光阴流转,“狮透埕”成了“五篮”,再后来就成了闽南语的同音词——“梧林”。
清末,梧林开始有人去往天荒海表,在万里之外的异邦,用智勇血汗换来无数金银,然后踩着去时的路,升起来时的帆,将真金白银变成了梧林的华美古厝和精美洋楼。梧林人钱越赚越多,楼越建越美,村庄越变越大,建筑风格也越加多样化了,有海洋的味道,有闽南的气息,更有儒学的芬芳。
梧林是儒学的过客,理学是儒家的义理之学。梧林记住了儒学。
清末民初的民间书法家伍荣光在晋江梧林德鑨楼二楼环厅的木制隔扇上,书有《朱子训蒙》的摘选,书法和儒学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伍荣光字桕庵,晋江东鲁里人,因家境贫寒,每每挑了旱烟外出叫卖。泉州人称旱烟为“厚烟”,人们干脆叫它“厚烟庵”。厚烟庵的字端正漂亮、稳健清秀。泉州清源山赐恩岩的横匾“赐恩岩”,白底蓝字,就是伍荣光题写的,至今还在。明代大理学家陈琛在晋江陈埭涵口的旧居,伍荣光书写的“浅说家声”——厚重而俊逸,一样在向世人昭示儒家的理学家声。
儒学不仅是德鑨楼的理学,更是德鑨楼的理想。
梧林不是儒林,而应该是“商林”。“商”的种子,在梧林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在相隔千万里的陆海之间,缔结士农工商的共同体,融汇了儒学根本。
儒学在梧林绽放着美丽的花朵。
梧林传统村落,有闽南官式大厝,有中西合璧民居,还有融汇了哥特式建筑及古罗马建筑的活性基因,称得上是完整的百年建筑群。如果一百年算“老”的话,这里就可称为古建筑群了。这些无声的建筑,“有形”地解释了“美轮美奂”这个成语的内涵。在这诸多建筑里,往往一抬头就能见到楹联。楹联这朵中华文化奇葩,融汇了“蔡襄文化”,盛开在梧林的建筑百花园里。走在梧林,就是盘桓在百年中国的闽南建筑之林,徜徉在丰美楹联的文化之园。
旅菲华侨蔡德鑨、蔡德献、蔡朝东、蔡顺意、蔡怀瑞等……去往波涛滚滚的东南异国,用晋江人的汗水、智慧和勇力,实践“衣锦还乡”的追求,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桑梓地构建了当年的荣富建筑群,成就了今天的旅游区。
文化因建筑而伴生,建筑因文化而闪光。这些旅外华侨,很多人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彰显了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联合建房”是他们团结共进的结晶和昭示。蔡怀番、蔡怀紫是隔了十代的堂兄弟,几乎已经是“陌路人”了,仍在故国旧村联袂建房,确属家族奇迹!更被人们广为传颂的是,梧林很多房子尚未竣工,恰逢抗战,建房者就将装修款无偿捐给国家。朝东楼、侨批馆便是“半成品”,粗糙不堪的外观因未装修而产生的不完美感,反而尽显闽南爱国华侨高尚的人性美,谱写了梧林人在海内外的忠勇篇章。
提到梧林的理学,就必须说说朱熹之学,它是福建儒学的有效发端和真正主体。朱松、朱熹、朱在三代在泉山晋水乃至八闽大地,均留下了治学从政的历史足迹和文化印记。朱氏三代带来了理学的种子,播撒在晋水泉山,浸润了八闽大地,“闽学”被镌刻在中华思想文化的大走廊上。而我们,在这座走廊里,看到了晋江梧林。
晋江梧林有座德鑨楼,德鑨楼的二楼有朱熹的理学痕迹,梧林有儒学的风味,朱熹的理学有晋江风情泉州风气。
儒学很厚,理学很高,乡村很小,但很近。
梧林就在那里,散发着不尽的芬芳。
“梧林时光”征文大赛
主题:展示梧林风采 醉享古村时光
主办:梧林传统村落项目办
新塘街道办事处
晋江市文联
晋江经济报社
时间:2021年2月1日—6月20日
邮箱:4435528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