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有灵之源

洪辉煌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书,起初编辑于2013年,那时书名取《大灵源》,意图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对灵源山作深入解读和展望。后来,因多方原因书稿并未付梓,一搁就是8年。8年来,晋江灵源街道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灵源山景区建设进入新境界,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卓有成效,吸引了省市作家多次前来采风游览,留下一批有特色有深度的诗文作品。有感于此,街道领导决定重续炉火,于是有了这部内容更加丰富、分量更加充足的《有灵之源》。

灵源山是一座怎样的山?作家许谋清是喝着“有灵之源”的水长大的安海人,他用几句大实话为它做出定义:

灵源山,是故乡平凡的山,不大不高不奇不秀。不大,不足聚云海;不高,无以观日出;缺乏碑文石刻,难说古树奇石……在本地,知道灵源山的多,知道林外的少;在中国,知道灵源山的少,知道林外的多。(许谋清《大灵源》)

因为“平凡”,所以容易亲近;也因为“平凡”,所以更需要发现的眼睛。谋清的“两多两少”说,其实是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还缺少对灵源山的推介和宣传;二是对被称为灵源山“诗魂”的林外,我们对关于他的代表作《题临安邸》的争议发声不够。《有灵之源》的出版,正是对这两个问题积极而有力的回应。作者们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关注点,采取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中,对灵源山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观照,让读者在认知和情感上走近和拥抱这座叫人魂牵梦萦的山峰。

许谋清身体力行,写了4篇。本书开篇的《大灵源》有先声夺人之势,以寻好诗读名联赏墨宝为线索,描绘出“诗仙书仙,众仙会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恢宏场景,展示了灵源山“胸吞渤海栖三岛”的雄伟气概,给予它“起笔中国海洋文化辉煌序篇”的高大上定位。颜长江也是安海人,左手诗歌右手散文,前后写了10篇之多。他“以一种历史的审美,来感悟山川风物的文化积淀”,把登山情、眼前景与史书记事、摩崖题刻融化成一幕幕诗意画面,纵情讴歌“鲜活地贯穿古今”的“棱棱骨气”。黄文山的《读不尽的灵源山》,富于历史的纵深感。沿着一个个灵源山间曾经的人物足迹,倾听他们的沉吟和歌啸,深深感悟灵源山是一部由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延展“读不尽的山川大书”。陈文波的《走上灵源山》,从隐者对灵源山的生死相依发出精神向度的追问,一路思考,终于获得深刻启示:“没有经过奋斗的积累,怎会赢得海阔天空的高远?”林思翔的《清源山》,归纳出不高不雄的灵源山能成为泉南名山的4个特别之处:“古寺为它扬名,摩刻为它生色,名人为它造势,传说为它增辉。”不失为真知灼见。叶荣宗在《深秋登游灵源山》中,沿着蜿蜒山路,览物骋怀,品诗悟道,阅尽灵源秋色。粘良图的《灵源山寺相辉映》,以简括的文字勾勒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禅林胜景。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灵源山。陈志泽说,它“每一道沟壑绽放旷古烁今的芬芳花朵”;王常婷说,进山就“触碰到古人的兰心蕙质”;谢宜兴欣赏“书香灵源山”;罗光辉看到山上的“善缘之光、智慧之光”;陈金土称之为“读书山、药山、性灵之山”;蔡芳本则认为是诗山,也是“警世的山、醒世的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灵源山最具故事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话题,首推林外和他的《题临安邸》。这涉及一桩文坛公案。名诗《题临安邸》究竟为谁所作?众说纷纭。全国干部学习读本《古今文学名篇》注明作者为林升,温州平阳人,生平不详。面对乡贤著作权旁落,晋江文学界似乎意识到一种责任,因而精锐尽出,李灿煌、许谋清、黄良、吴谨程、粘良图、刘志峰、颜长江、黄海莲等先后著文辨讹。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史志、族谱家谱、文人笔记,实地考察灵源山墓葬,阅读其诗文,互相印证,严谨梳理,基本讲清他的家系、生平,说明其经历与诗作的契合,并从诗风上作比较,从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些文章都收入了本书,其中不乏情理文并茂的佳作。如黄良的《林外的青山》,置林外于南宋波谲云诡、畸形病态的社会现实中审视,把史料、学识相结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还原了一位愤世嫉俗、气节高蹈的名士形象,彰显了他的文化高度。吴谨程的《诗酒风流话林外》带着“依据确凿,深信不疑”的底气而落笔。他“把一首诗旋转在大时空、大背景中阅读”,得汤兴中副教授启发,一路穿行,一路验证,把历史的碎片串成有血肉的故事。他感慨:“家山有幸埋诗骨”“灵源因诗人而挺拔”。郭志杰也来助力加持,他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判断方式”,设身处地想象推理当年林外站在灵源山景点方位的思想、情感活动,说明它们都是为这诗的出现而准备的。所以,自然的奇妙、生命的存在与诗的结合,证明“山外青山楼外楼”只能属于林外。

书中收录50多首诗歌,都是围绕灵源山、灵水古村落而抒写。已故晋江籍著名诗人蔡其矫的《灵源山北望》寄情遥深,用钟爱的目光看家乡,“冬天和春天一样”,这使他感到欣喜;而“少青绿,多灰黄”“晋水好像不流动”又叫他心生感叹。其他入选的诗作,驰骋古今,寓情于景,咏物抒怀,呈现灵源山的千姿百态与丰富意涵,表达浓烈的挚爱之情。

本书以刘志峰的抒情诗《灵源,我新的源泉》殿后,实有深意存焉。表达了诗人、也表达了本书所有作者及编辑共同的心声:为灵源的高歌猛进欢欣鼓舞!祝愿灵源的明天,妙笔绘就五彩斑斓,谱写豪情激荡的凯旋乐章!